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患者不仅要应对关节的炎症与疼痛,还需面对一个潜在威胁 —— 感染风险升高。无论是呼吸道感染、泌尿系统感染,还是皮肤感染,一旦发生,不仅会引发不适,还可能诱发或加重类风湿病情,形成 “感染 - 炎症加重” 的恶性循环。了解感染风险升高的原因,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,对类风湿患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。
一、类风湿患者为何更易受感染?
类风湿患者感染风险升高,是疾病本身与治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这些 “薄弱环节” 需要重点关注。** 免疫系统的 “双重失衡”** 类风湿的核心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,攻击自身关节组织,但这种 “过度活跃” 并非全身免疫功能增强,反而可能伴随局部免疫防御能力的下降。例如,长期的慢性炎症会消耗免疫细胞(如白细胞、淋巴细胞)的功能,使其在面对外界病原体(细菌、病毒等)时,难以有效发挥防御作用。同时,免疫系统的紊乱可能导致黏膜屏障(如呼吸道黏膜、肠道黏膜)功能减弱,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体内,引发感染。治疗药物的 “免疫抑制” 效应 控制类风湿炎症的药物中,不少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。比如甲氨蝶呤、来氟米特等传统抗风湿药,以及生物制剂(如 TNF-α 拮抗剂),在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的同时,也可能降低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。激素(如泼尼松)的长期使用则可能削弱皮肤、黏膜的屏障功能,增加感染风险。这种 “治疗性免疫抑制” 是一把 “双刃剑”,在控制类风湿的同时,也让患者对感染的 “防御力” 下降。身体状态的 “连锁影响” 类风湿患者常因关节疼痛、疲劳等症状活动减少,导致体质偏弱;部分患者存在营养不良(如蛋白质摄入不足)、维生素 D 缺乏等问题,进一步降低免疫功能。此外,长期卧床或关节畸形的患者,可能存在皮肤受压、血液循环不畅等情况,容易发生皮肤感染或褥疮,而这些局部感染又可能扩散,引发全身问题。
二、需要重点防范的常见感染类型
类风湿患者的感染可发生在全身多个部位,其中呼吸道、泌尿道和皮肤是最易 “失守” 的区域,需针对性预防。呼吸道感染:最常见的 “威胁” 感冒、肺炎是类风湿患者最易发生的感染,尤其是在季节交替、气温变化大时。这与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、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有关。患者可能出现咳嗽、咳痰、发热等症状,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 “激活” 类风湿的免疫异常,导致关节症状加重。肺炎链球菌、流感病毒是常见病原体,严重时可能需要住院治疗,甚至诱发类风湿的 “flare-up”(病情急性加重)。泌尿道感染:女性患者需格外警惕 女性类风湿患者因生理结构特点,泌尿道感染的风险更高。尿频、尿急、尿痛是典型症状,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上行引发肾盂肾炎。长期卧床、活动减少的患者,因排尿不畅、尿液潴留,更容易滋生细菌,增加感染风险。泌尿道感染的反复发生,可能影响肾功能,而肾脏是类风湿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,感染带来的肾脏负担会进一步影响治疗安全。皮肤感染:易被忽视的 “隐患” 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,但类风湿患者可能因以下原因发生皮肤感染:使用激素导致皮肤变薄、易破损;关节畸形部位(如手指、足部)长期摩擦,出现皮肤破溃;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受压、缺血,引发褥疮并继发感染。皮肤感染初期可能只是局部红肿、疼痛,若处理不及时,细菌可能进入血液,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后果。
三、全方位预防感染的实用策略
预防感染对类风湿患者而言,需要 “主动出击”,从生活习惯、治疗配合、身体管理等多方面构建 “防护网”。优化生活环境,减少病原体接触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,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具、地面(尤其卫生间、厨房等易滋生细菌的区域),减少病原体滋生。季节交替时,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(如商场、医院门诊),必要时佩戴口罩,减少呼吸道病毒、细菌的接触机会。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(用肥皂或洗手液,搓揉至少 20 秒),尤其在饭前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;避免用手揉眼睛、摸口鼻,减少病原体侵入的 “通道”。增强自身抵抗力,筑牢 “免疫防线” 合理饮食是基础,保证蛋白质(如鸡蛋、牛奶、瘦肉、豆制品)、维生素(如新鲜蔬菜、水果)和矿物质的摄入,避免营养不良。维生素 D 对免疫功能至关重要,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(尤其冬季日照不足时),同时适度晒太阳(每天 15-20 分钟,选择上午或傍晚)。及时处理 “感染苗头”,避免扩散 学会识别感染的早期信号:如出现发热(体温超过 37.3℃)、咳嗽咳痰、尿频尿痛、皮肤红肿等症状,及时就医,不要自行用药(尤其避免滥用抗生素)。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类风湿病史和用药情况,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,避免药物相互作用。对皮肤破损、褥疮等局部问题,需及时清洁消毒(用碘伏擦拭),保持干燥,必要时请医护人员处理,防止感染扩散。
对类风湿患者而言,预防感染与控制关节炎症同等重要。通过了解自身的 “薄弱环节”,针对性地优化生活环境、增强免疫功能、配合治疗管理,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,避免感染对类风湿病情的 “干扰”。记住,预防感染不是 “额外任务”,而是类风湿长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—— 只有守住 “不感染” 的底线,才能更稳定地控制类风湿,提高生活质量。